LUWAY NEWS蘆葦大小事
字級:
蘆葦季刊2021-12-30
「灣•的故事」,我們一起說故事

 

文/魏子斌

「願意看見彼此的異跟同是社會進步的開始,相異的地方能讓我們意識到對方的存在,而相同的地方讓我們有找到知己的快樂;下一個世代的臺灣是『共融』的世代,我們要學習跟不同意見的人相處、要接納不同國家來臺灣打拼的人、要在網路世界裡建立新的關係、要努力跟病毒對抗、共存,但最重要的共融,是與自己相處,要善待自己、喜歡自己,過好平凡又特別的每一天。」這是我寫在劇本的最後一段話,雖然有點一廂情願及天真;但感謝這次與蘆葦啟智中心、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合作,讓我看到了「共融」的可能性,以及感受到被「互相理解、互相尊重」包圍的幸福感。

誰是參與者?誰是創作者?

從2020年6月4號收到邀約訊息開始,到2021年9月6號錄影完成,橫跨了一年的多的課程(中間還經歷了因疫情停課二個半月的焦慮期),應該是我目前最完整的一次戲劇共融經驗了。記得計畫剛開始時很徬徨,腦中最常浮現的就是上面那10個字,我該帶給他們什麼課程?我要教授哪些舞臺技巧?他們會喜歡上我的課嗎?直到蘆葦啟智中心的靜慧無意中的一句話點醒了我:「我們不稱呼他們為學生,而是服務對象。」

是啊,學習的主體不是我,而是這群服務對象;戲劇課程也絕不是上對下、單方面知識的灌輸,而是我們如何透過戲劇扮演、同理的特質,互相理解、一起成長。

觀念轉換後,創意的門就打開了。演出形式上希望能讓智青們從被動的資訊接收者,在戲劇活動中將導覽內容轉譯成自己的思想及行動,並在遊戲中感受表演的樂趣,產生主動上臺的欲望。演出內容上則從先民來臺灣拓荒的故事,延伸到近代爭取人權的抗爭,最後連結障礙者正名運動的現身及獻聲;從講臺灣這座島的故事到講住在這座島上的我的故事。所以劇名取叫「灣•的故事」,一是指臺灣是我們的家、二則因家是避風的港灣、三是取「阮」的臺語諧音、四是由智青們來玩戲劇,把平舖直述的戲劇導覽玩成彎彎歪歪的意思。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」,不只要知道我們現在在做什麼,還要喜歡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!

印象最深的是在「感受音樂」的課程裡,我先請他們閉上眼睛專心聽,再跟大家分享他聽到了什麼?從第一週分享的內容大多是聽到有鋼琴、鼓的聲音,到第二週開始能表達聽完後感到快樂、像有小女孩在森林裡跳舞…等情緒及畫面上的呈現(有些人還主動加上肢體表演!),到第三週時,他們已能當起導演,訴說這個音樂應該配上軍隊進場或是舞會開場的畫面。原來當我願意相信他們能用自己的方式達到目標時,學習的樂趣才會湧現;當我願意放慢腳步並等待時,學習的成效才能開花結果。在現實世界裡,我們本來就不一樣,都是彼此獨立、特別的個體,但在戲劇的世界裡,我們沒有不一樣,一樣可以感受、學習表達、願意分享。

透過「共融藝術」,我們同是參與者也同是創作者。

●關於作者:

學經歷/

․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在職生

․「蛹劇集」藝術總監

․台電公共藝術祭《奧拉之城II 現實終端》環境劇場-編劇/演員

․政治大學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:DBP戲劇式教育學工作坊-助理教師

․文化部文化體驗教育計畫「移動,因為有夢」以繪本《抵岸》探討多元文化議

題-戲劇教師

․衛武營劇場藝術體驗教育計畫《孽子》演前導覽課-戲劇教師

․臺南大學戲劇系「劇育新芽」新營文化中心劇場藝術教育推廣計畫-演教員

․響座劇場MayBe可以做藝術季《你有病嗎?》-導演/演員

․心路基金會《阿吉的許願鼓》-導演/演員/戲劇教師

․方舟就業服務協會《我們與日常的距離》-導演/戲劇教師

TOP